南京刑事律师
法律热线:
文章详细

伪证罪中止标准 抗税罪中止标准是什么

发布时间:2021年3月26日 南京刑事律师  Tags: 伪证罪中止标准,抗税罪中止标准是什么

 吴宗涛律师南京刑事律师,现执业于江苏融鼎律师事务所,执业以来,坚持 “受人之托、忠人之事、敬业勤勉、诚实信用” 的服务宗旨,精益求精地承办每一项具体法律事务、每一个案件。独到的诉辩思维、娴熟的诉讼技巧、精湛的辩论技能和自如的法庭发挥以及对待工作兢兢业业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广大当事人的高度赞许。

  

伪证罪中止标准

  一、犯罪中止概念

  刑法第24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:;在犯罪过程中,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,是犯罪中止。;犯罪中止存在两种情况:一是在犯罪预备阶段或者在实行行为还没有实行终了的情况下,自动放弃犯罪;二是在实行行为实行终了的情况下,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。


  作为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的犯罪中止,是指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的形态。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中止行为本身具有密切关系:没有中止行为就不可能有犯罪中止的形态,中止行为是犯罪中止形态的决定性原因。犯罪中止形态与中止行为本身又具有区别:中止行为本身不是犯罪,而是刑法所鼓励的行为;犯罪中止形态则是犯罪的状态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换言之,中止行为之前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,是行为人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事实根据,中止行为本身属于刑法所鼓励的行为,是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根据。




  二、如何认定伪证罪犯罪中止

  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。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,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。首先,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;其次,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;再次,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、无条件的、彻底的,不是部分的、有条件的或暂时的。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,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;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;有的是良心发现,幡然悔悟,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;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,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。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,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。


   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。第一,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,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。第二,中止行为既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,也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。第三,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,但这种结果,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。


  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,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。这里的犯罪过程,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、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。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,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。


  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。


  三、伪证罪犯罪中止分类

  根据其发生的时空范围,可分为预备中止、未实行终了的中止以及实行终了的中止。


  1、预备中止


  即发生在预备阶段的中止,如为杀人买刀后中止。


  2、未实行终了的中止


  即发生在行为尚未实行终了时的中止,如强奸行为人基于被害人的说服而停止犯罪。


  3、实行终了的中止


  即发生在犯罪行为实行终了的中止。如投毒杀人等。


  根据行为人是否以积极的行为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,可分为消极中止和积极中止。


  1、消极中止


  消极中止是指自动的放弃犯罪。


  2、积极中止


  积极中止是指行为已经实行终了但结果尚未发生的情况下,有效的防止结果的发生的中止。


  以上就是给大家介绍的伪证罪中止标准的相关内容。通过上文的介绍,想必大家了解到了伪证罪犯罪中止的认定,同时还给大家介绍了相关内容,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帮助,如果大家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,可以来我们

抗税罪中止标准是什么

  抗税罪中止标准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,整理了以下相关资料供您参考,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。


  一、怎么认定抗税罪


  客体要件


 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,既侵犯了国家的税收管理制度,又由于采用暴力、威胁方法抗拒缴纳应纳税款,必然同时侵犯执行征税职务活动的税务人员的人身权利。其犯罪对象,包括依法应缴纳的税款及依法征税的税务人员。




  客观要件


 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税收法规,以暴力、威胁方法把不缴纳税款的行为。


  主体要件


  本罪的主体,是依法负有纳税义务和扣缴税款义务的人,既包括个人、也包括单位,本条没有明确规定单位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。但从本条的立法精神以及抗税罪和偷税罪的联系来看、抗税罪的主体应与偷税罪的相同,既包括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,也包括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。单位犯本罪的,由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。


  主观要件


  本罪在主观方面出于直接故意,表现为明知负有纳税义务而故意抗拒缴纳税款,并且通过使用暴力、威胁方法而公开拒不缴纳税款、非法获利的目的。如果行为人不具有这种主观故意和非法获利的目的。则不构成抗税罪。


  二、抗税罪中止标准是什么


   行为人主观上具有中止犯罪的决意。行为人在客观上能够继续犯罪和实现犯罪结果的情况下,自动作出的不继续犯罪或不追求犯罪结果的选择。首先,行为人明确认识到自己能够继续犯罪或实现犯罪结果;其次,中止行为的实施是行为人自动作出的选择;再次,中止犯罪的决意必须是完全的、无条件的、彻底的,不是部分的、有条件的或暂时的。中止犯罪的主观原因,有的是惧怕受到刑罚的惩罚;有的是由于他人的劝说而改变了原来的犯罪意图;有的是良心发现,幡然悔悟,改变了自己的犯罪意图;有的则出于对被害人的怜悯,转而防止犯罪结果的出现。犯罪中止的主观原因,不影响犯罪中止的成立。


   行为人客观上实施了中止犯罪的行为。第一,中止行为是停止犯罪的行为,是使正在进行的犯罪中断的行为。第二,中止行为既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,也可以不作为的形式实施。第三,中止行为以不发生犯罪结果为成立条件,但这种结果,是行为人主观追求的和行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。


  犯罪中止必须发生在犯罪过程中,而不能发生在犯罪过程之外。这里的犯罪过程,包括预备犯罪的过程、实行犯罪的过程与犯罪结果发生的过程。不在这些过程之内实施的行为,不属于犯罪中止行为。


  犯罪中止必须是有效地停止了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避免了危害结果。


  上文就是对于抗税罪中止标准是什么的相关解答,应当注意的是,如果抗税罪行为人主观上有中止犯罪的意思,并且在客观上有中止犯罪的行为,是犯罪中止,应当减轻处罚。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。